撒切尔:争一时也争千秋

帕克
36070帕克管理员
杂谈 2013-04-10 08:31:49
36070 杂谈 2013-04-10 08:31:49
对英国我有份独特的感情,1985年到1986年,我获得国际扶轮社奖学金,去利物浦大学研究工业革命史一年,那是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她保守旗帜鲜明,快言快语,用字犀利,因此每天都有关于她的新闻,惯于批评英国当政者的媒体,当然也毫不留情地批评她,时而尖酸刻薄,时而气愤难平。


那时的英国,经过1950年代战后的凋残、1960年代的大繁荣和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在1980年代,袭面而来的是处处没落,这个曾经以“日不落帝国”自夸的雄伟帝国,除了伦敦一些古迹——国会、白金汉宫、伦敦塔等,似乎很难找出可以炫耀的地方。


英国弱了,连民众的气势都变弱了,活力大不如前,而且大多数人还沉迷在帝国梦中,失业率在12%以上,很多无业人士整天就以酒吧为家,早上十点多去报到,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去。上班的人中午时,也要灌三、四杯啤酒,我常怀疑他们下午是否还能清醒地工作。我读书的地方利物浦是工业革命发源地,满以为去那里会见到雄伟的工厂、气派的企业,但迎面而来的却是30%的失业率和满街的流浪汉,当时我拿出一张20元英镑,旁边的流浪汉几乎要流出口水,仿佛时间已经把大英帝国远远抛在后面了。


这就是英国病:经济衰落,原因是国有企业垄断,工会把持工人,动辄罢工,企业不愿投资,社会福利太好,失业了可以领两年救济金,而且是原来薪水的80%。撒切尔夫人从1979年上任后,改造英国。她领先世界各国,打破国有体制,打破垄断,美国要到1981年里根上台,才学习“撒切尔主义”,琢磨出“里根主义”,公营事业民营化。欧陆各国到1990年代才跟上这股浪潮,一些亚洲国家更要等到21世纪初才开始公营事业民营化(可惜中国反其道而行,民退国进,在中国经济上产生诸多弊病)。


这位20世纪连续任期最长的英国首相,主张竞争、节俭、自立自强的个人理念,被人总结为“撒切尔主义”,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昨日载文称,纵使二战中领导英国的名相丘吉尔,也没有创造“丘吉尔主义”,可见她影响英国及影响世界之深。


法国总统密特朗称她“有一双暴君的眼睛,一张梦露的嘴”。她的眼睛仿佛专门为防止英国的利益被人偷窃而生,因此在1982年,阿根廷军队进攻英国属地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为福克兰群岛)时,撒切尔夫人便派英国皇家海军夺回群岛,重申主权,使英国国内一时间因为她而重燃爱国热忱。


但在国内,她推行的市场经济改革依然阻力重重,于是她用她梦露般的嘴唇,吐出坚定的语言,例如很多保守党内外人士都期待她转向,她却说:“我不是个谋求共识的政治家。我是个有信仰的政治家。”评论1984-1985年工会迫使煤矿矿工罢工时她说,要毫不留情打击敌人,“在外部,我们得对付在福克兰群岛的敌人。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内部的敌人,他们更难对付,他们对自由的威胁更大。”她对罢工早有充足准备,很早扩大煤的国家储存,使罢工未对发电厂供应构成影响,最终过半数矿工重回岗位,迫使工会无条件投降。


在公,她勇气惊人,在私,这种勇气仍然贯彻到底,当爱尔兰共和军在她下榻的饭店埋下炸弹,五位亲密阁员及党友丧生,她逃过一劫后,第二天照样在保守党年度大会中公开演讲,指挥若定,展示领导者风范。


要扭转英国病的积习,要治标,也要治本,她的政策也非立竿见影,撒切尔1979-1990年执政,到后期才产生漂亮数据,从经济负增长,到1986年的4%,1989年的5%,失业率也从18%降低到7%。我从1980年代开始共到英国五次,直到2000年左右,英国才真正改头换面,各种现代建筑物沿着泰晤士河一字排开,人民创业精神充沛,金融业又夺回霸主地位,去年的伦敦奥运及女王登基60年,世界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英国,活力十足,而不是陈旧迂腐的老大帝国。这充分说明一位政治领袖既要争一时,也要争千秋。


这些年,人们对她的评价总是两极。对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她过分苛刻,甚至取消学童的营养早餐,被人们称“夺走牛奶的女人”。自由主义者攻击她民营化不当,打破跨行业投资界限,造成财阀垄断,造成贫富悬殊,社会不公。她甚至被批评者称为“血腥的女人”。


但昨天她过世后,英国首相官邸宣布,她的葬礼规模将与戴安娜王妃及女王母亲同样规模,也显示对这位既争一时,也争千秋的领导人的敬意。
 
来源:FT中文网
游客
登录后才可以回帖,登录 或者 注册
weixin
特茹河之声

每一天,发现生活之美!

微信公众号:portugal_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