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西国经济仍然找不到任何复苏的迹象,经济衰退的大潮一波接着一波,裹挟着西班牙的各个行业。西班牙民众消费能力下降,零售市场不断萎缩,与之相关的所有批发行业的销售利润也大幅降低。颓废的经济像北京的雾霾一样笼罩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老板还是打工者,无人能逃脱。与此同时,那些在经济环境尚佳的时期隐藏的各种不合理的经营模式全部一一暴露出来,债务链条、避税逃税、现金交易等一系列经营管理上的漏洞像萃毒的匕首,深深刺痛着每一个华人企业。更糟糕的是,西班牙政府接连不断地对华人企业和老板采取的大规模检查,把本就举步维艰的华人批发业一下子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赊账与借贷的链条
2008年,经济危机刚刚开始,徐先生与两个朋友在外地开起一家颇具规模的百货批发仓库。为了拉拢回头客,又碍于亲戚朋友们的面子,再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这几年徐先生给数十名百元店业主赊账,金额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这些陈年旧账加起来已经超过30万欧元。如今,他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从朋友处拆借填补这些欠账所造成的损失。
从2012年六月开始,徐先生把仓库的经营管理全部交付给了另两个朋友,而他则成了一名全职讨债人。“我的另外两个合伙人上了年纪,这种四处奔波的工作实在不适合他们,我年纪最轻,身体也不错,这个任务责无旁贷地就落在了我的身上。跑了半年多,我最多才要回来3、4万欧元。而这些钱,对于一个百货批发行业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最初,徐先生收上来的都是新开百元店业主的赊账,后来经济越来越差,一些老百元店业主也打起来赊账的主意。一般他们来大量进货,然后支付20%或者40%的货款,其余的部分留到下次进货或者是二三个月之后再付。稍微厚道一点的业主每次进货时还会多多少少偿还点,而一些早就做好“空手套白狼”的店主在赊账后就“人间蒸发”再也不光顾了。之后,他们还会以同样的形式去其他仓库赊账。这种拖欠货款的方式已经被这些人看作一种资金回流的方式,投资其他生意,或者回国购置产业,而因此带华人批发仓库主的恶果将无法估量。
检查风暴中的华商批发
自身经营上的漏洞让不少华人批发业难以招架,而从2012年第四度开始的,针对华人批发业的大检查给整个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2012年10月16日,代号为“帝王”的行动在马德里FUENLABRADA的仓库区正式开始,荷枪实弹的警察立即冲进仓库,一些尚未开门的华人商铺门窗被警察使用电锯、大锤等工具强行打开。当天马德里共有58名人被捕。此次行动总共收缴现金1000万欧元,被扣押的车辆达202辆,也是西班牙有史以来对西班牙华人影响最大的一次行动。
2013年1月17日,巴塞罗那税务机关本周四突然展开大规模的行动,对该地区的23家从事进口业务的华人企业展开调查。有43名中国人被牵涉到此案中,涉案金额可能高达2亿4000万欧元。这被调查的23家华人企业分布在巴塞罗那以及周边地区,他们都是从中国进口货物,然后在西批发企业。
2013年2月21日,瓦伦西亚司法机关又展开了新一轮的“睡美人”司法行动。此次行动共有11名华人被捕,近20多家华人企业牵扯其中,海关与警方顺藤摸瓜,还发现了一个活跃在瓦伦西亚地区的中国走私团伙。这个团伙通过虚报品名,伪造发票等手段,通过瓦伦西亚港进口了大量非法的货物,随后这些货物被卖到了马德里的Cobo Calleja仓库区和瓦伦西亚的Carrus仓库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年3月7日,西班牙地中海海岛城市Palma de mallorca警方联合消费检查,外国人警察局等部门,对当地Pere Garau区的多家华人商店,进行了集中的风暴式大检查,其中9家被查出了问题,分别没收和查封了1791件和34343件非法商品。
此前,西政府每年都对华人批发业进行例行大检查,而查处的重点无非是执照、黑工、假冒产品等问题。而自“帝王行动”后,西政府大力加强了对伪造报关资料、虚报进出口价格、偷税逃税、走私和洗黑钱等问题查处。偷税漏税的不仅仅是华人企业,西班牙公司也在做。但是因为华人文化封闭,小农意识强,法律意识淡薄,习惯现金交易,所以在偷税漏税等问题上表现得有过之而无不及。经济低迷对所有的西班牙人都有影响,单单华人这个移民群体逆流而上,不免会引起大家的“羡慕嫉妒恨”。而这一连串的检查, 华人批发业的问题逐一浮出水面。在西班牙国库空虚,内忧外患的今天,这无疑将华人批发业甚至全体华人推到分口浪尖上。就在这样的被动的背景下,一些华人业主仍旧不知悔改,顶风作案,携巨款闯关的事情还时有发生,这不免让西班牙政府疑惑,华人的手里到底有多少黑钱?华人的胆子到底有多大?

有人说,西班牙政府针对华人的检查仍旧继续。还有人说,针对华人批发业的清理才刚刚开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这两种说法都是理智而客观的。华人批发业在大检查中暴露处理的种种问题,足以引起西国政府的重视,想必在今后的日子里,相关部门一定会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检查、监督和整治来规范华人批发业。这对那些违规违法操作的华商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而对那些相对规范的企业来说,这样的“过度关注”和“严格执法”也会给他们的商业经营带来前所未有的限制和束缚。在政府、警察、海关、税务、劳工等部门,无数双眼睛的监督下,还有多少家华人企业能够幸存下来呢?
从趋之若鹜到风光不再
义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誉为“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西班牙作为欧洲最大小商品集散地,旅西华商一直被义乌进出口商人奉为座上宾。“如果能成为西班牙青田华商的供应商,那么一年赚个千把百万不成问题。”这是义乌小商品批发商李先生在电话里告诉记者的。可一切的一切都在“帝王行动”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方周末》曾在12月初的报道中提到:西班牙国贸城义乌货运总代理林辉寰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义乌商品市场总计3500万元(人民币)的欠款,已偿还了700万元;其他工厂以及广州等地的供货商总计3500万元的欠款,也偿还了近700万元。此前,国贸城已经向义乌的供货商承诺在春节前支付1000万元,2013年5月前,全部付清。”而这巨额的欠款只是国贸城被查后一家的。“帝王行动”后,西班牙针对华商进行的多次清查,给更多义乌供应商带来无法承受的打击。“坊间都在传,这几月来,西华商拖欠我们义乌商人的货款高达上亿人民币,而具体何时能还,怎么还,还都是个未知数。一些实力不强的供应商被搞得血本无归,境况十分窘迫。”批发商李先生还说,自己曾经非常羡慕那些产品可以出口西班牙的义乌供应商,他们一个大客户的进货额,相当于他做几个或是十几个欧美客人。可在此时间之后,他才明白什么叫“因祸得福”。因为这一系列的变故,义乌的商人对于来进货的旅西商人变得异常苛刻和挑剔。以前提供的优惠条件统统取消,比如之前不少义乌商人允许货到后两个月付款,而现在,如果尾款没有到账,就甭想从他们那里拿走一分钱的货物。
经济学上有一个术语叫“牛鞭效应”,指的是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级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此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图形上很像一根甩起牛鞭。如果把西班牙的进口商看作鞭子的根部,把义乌的出口商比作鞭子的梢部,西班牙对旅西华商的彻查好比舞动鞭子的动作,那么根部的改变,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末梢义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个变化也将影响到西班牙华人批发业。义乌出口商对华商态度180度的大转变,无疑给本就艰难的旅西华人批发业蒙上了有一层阴影。
面对内忧外患的重重危机,旅西华人批发业该如何自救着找到一条出路呢?如果您有任何好的观点欢迎与我们一起分享。
来源:欧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