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对夫妻:”为什么不把孩子从国内接出来?“
他们说:“自己都在打工,孩子出来,谁来照顾?孩子这么小,总要去接他放学的吧。”
我认为上述夫妻所说的,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在葡打工华人所面对的困境。也正是这样的困境,持续激励着华人走上开店、创业做老板的道路。
葡萄牙,在华人经济以餐饮业为主的年代,由于开餐馆起步难,门槛高,多数华人都无法快速创业。三百店的兴起,极大降低了做”老板“的门槛。
如今结了婚的年轻人,通常只有在开店不顺利的情况下,才会继续打工。为何中餐馆或者三百店无法提供给打工者一个他们认为稳定的环境呢?
工作时间过长,打工的华人长期处于过劳状态。

百元店工作时间早上9点——20点或21点,工作时间长达到11、12个小时。每周工作时间超过70个小时。中餐馆及其它有中国人涉足的行业,在工作时间上几乎同步。超长的工作时间,长年累月,是种煎熬。处于打工状态的华人,他们唯一的念头就是离开,去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注意“过劳”,不一定就是重体力劳动者才有的。长期的单调、乏味的工作及环境,也会让人产生过劳。
超长的工作时间,老板缺乏对员工的精神关怀与引导,导致华人员工的整体性倦怠,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就算员工对工作强度能够接受,如何照顾孩子?[/p][p][/p][/p]坦率地讲,对于孩子的未来,是作为父母考虑最多的事情。葡萄牙打工华人的工作时间,如果孩子小,如何去接孩子放学?如何照顾孩子们起居?如何督促他们的学业?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按一对夫妻俩,月总收入2200欧元计算。租一套里斯本郊区的2居室,大约350欧元。那么这个收入其实是完全可以支撑华人像葡萄牙人那样过正常日子的。但是如此糟糕的工作时间,让华人打工者失去在华人企业持续打工的信心。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就算开店赚个工资钱,起码自由,可以照顾小孩。
员工与老板的关系脆弱,缺乏专业性。
打工是一项技能。看“三百店”,不是站在那里看。需要会些葡语,热情,富有亲和力。不是客人一问,听还没有听清楚,手指头一指……,这样的员工太糟糕了。缺乏职业素养与专业性,是葡萄牙华人员工的先天性弱点。
老板呢?从三百店里出来的“缺乏职业素养”的员工成了老板后,管理另一群缺乏职业素养的员工。于是问题来了。在老板们看来:我算是媳妇熬成婆了,不听话就使唤你。员工眼里:他娘的,这样的人都能开店做老板……,我也行。于是工人走了。
两者关系的僵硬与缺乏专业性,导致华人企业中,员工与企业主的雇佣关系非常脆弱。有一典型的事例:将有似亲似故关系的员工,变成“在店是工人,在家是佣人”的角色,全年无休。
葡萄牙华人社区,仍是封闭的小农型经济体。华人群体缺乏一种情怀。缺乏向现代化的、可生活化的演变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