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妖摄于大理菜市场
2011年深秋,我在大理暂居。
大理的菜市场,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那儿有各种蘑菇,汁水饱满,水灵灵娇美如少女的双唇。白族人爱干净,菜市场的菜,大部分是洗过的,摆在架子上,青葱水绿,光看,已经愉悦得一塌糊涂。有了这样新鲜干净的原材料,大理的饭馆之好吃,也是顺理成章。
玉洱公园附近一家小饭馆,老板像越南人,瘦长脸,深陷的眼窝,他家的泡酒特别好,拐枣酒像蜂蜜一样粘稠。这家饭馆,是吃素的张佺推荐的,可想而知以素菜见长。清炒香菇、炒双花(西兰花、菜花)、干煸土豆丝……食材新鲜到,咬到嘴里,迸溅开一嘴的清甜水汽。它们啊,不曾经过长途运输,没有吸过汽车尾气,也没有在运输中丢失过水分。又便宜。一盘菜几块钱,谁买单都很轻松。我不禁想起万恶的北京,要么是地沟油式小馆。稍微好一点的,几个人吃饭,结账时都让你胸口如受重击——而一个能聚餐的好吃不贵的饭馆是多么重要,往大了说,它直接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建设。因为,人们总要有个地方,才能聚会呀。
邦妮来大理游玩时,我们说,人民路上有家“客传香”,稀豆粉号称一绝。它只卖早餐,卖光收摊。邦妮是吃货,为了吃口好的,那是刀山火海都敢闯,何况早起乎。在她的强烈要求下,我们选一天,早起下山,八点多就到了“客传香”。其实那天的主菜还不是它,是前面的羊肉米线。但是大家强烈要求先尝稀豆粉。稀豆粉者,以豌豆磨粉,煮成浓汤,像我小时候吃的油茶。这家的稀豆粉,据说是井水熬制。我们惦记着米线,只要了两碗,俩人分吃一份。邦妮看本地人都加油条,也要了一根。松脆的油条泡在粘稠的茶汤里,吃出两种质感。我们经不起诱惑,也加了油条。两碗喝完,再加两碗……等到第三次加饭时,老板大勺子一磕锅沿:没了!
众人惋惜不已,好在还有“六盘水羊肉米线”。已经半饱,但这家的米线确实好,羊肉清汤上,放了香菜、薄荷叶,辣子、羊肉片,每一样都新鲜,红油辣子配在绿色薄荷上,相得益彰。在冬天,一碗热腾腾的羊肉米线是最好的治愈系。大家埋头苦吃。那天我们是捧着肚子爬回家的。
在大理时,我不写它们,我自私地希望它们别太火爆,因为我很快就要再来。离开大理一年,微博上看到,人民路的房租涨到十五万/年,“客传香”已经租不起房,在旁边支了个摊儿。而我的大理之约也已取消,几年之内大概都不会再去。可是偶尔,午夜梦回,想起那放了新鲜薄荷叶的羊肉米线,红油辣子在羊肉白汤和绿色薄荷之上荡漾开来,舌尖就分泌出一种神思恍惚的眷恋之情。美食的记忆,在一切都易变无常的生活里,出乎意料地坚固,近于不坏之身。
来源:妞博网
链接:http://www.niubo.cc/article-5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