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四川部分酒企香精勾兑白酒 一吨省万元

帕克
26370帕克管理员
2013-04-17 02:29:03
26370 2013-04-17 02:29:03
4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了四川等地部分白酒生产企业以勾兑酒冒充粮食酒进行销售的情况,引起国家质检总局和省政府高度重视。省质监局迅即组织稽查人员兵分四路,对涉嫌造假的成都邛崃、温江、泸州、宜宾南溪7家白酒生产企业和1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展开连夜彻查。
稽查人员对被曝光的宜宾醉翁酒业有限公司、泸州造酒厂(泸州)、邛崃金穗实业公司、邛崃市观音塔酒厂、成都市坤宁酒业有限公司、四川银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等6家白酒生产企业,以及四川省申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都)1家添加剂生产企业及四川北方沁园生物有限公司(泸州)1家食用酒精生产企业依法进行了查封。据初步统计,已查封问题产品50余吨,暂扣生产许可证7张,邛崃市观音塔酒厂因涉嫌无证生产,已移送当地公安部门。
省质监局要求全省质监系统迅即组织力量,对全省白酒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对涉嫌造假的白酒生产企业一律查封,对涉案企业的生产许可证一律依法予以暂扣;对相关的添加剂生产企业严格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依法从严查处。
【央视报道】
焦点访谈曝光四川部分酒企香精勾兑白酒 一吨省万元
酒桌上劝酒常听到这样一句话: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大家知道酒的风味特点各有不同,但有一点相同,好的白酒应该是纯粮食酿造的。市场上的酒大都在原料表上标明,酒是货真价实用高粱、小麦等粮食酿造而成,没添加其他的东西,然而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四川省邛崃金穗实业公司是一家有三十年历史的造酒公司,公司总经理自称是按照浓香型白酒国家生产标准,也就是纯粮全固态发酵工艺酿造白酒的,用这种工艺酿造白酒是不准添加任何非白酒发酵产生的物质。
据了解高粱、小麦、大米等粮食通过发酵、蒸馏出来的酒被称为基酒或者原酒,金穗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要把这原酒变成装进瓶子里的成品酒,这中间还要经过一番勾兑调制才行。在金穗公司内的调酒间,记者看到了调酒的整个过程。
调酒师介绍,食用酒精度数很高,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加水把酒精度降下来,然后再混入原酒中。由于食用酒精和用纯粮酿造的原酒口感大不一样,所以说光兑了水和酒精,这酒还是卖不出去的。那么这时还得要添加其他东西,一些调酒师说起这些东西来,还故意显得很神秘。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神秘技术呢?在记者的追问下,这个调酒师终于答应现场用这种技术勾兑出白酒。随后记者看到他把食用酒精、水、和原酒混和好以后,紧接着又拿出了一个小针管,往瓶子里加了些东西。调酒师说这是冰醋酸,为了精确控制用量,必须用5.5毫米的针头打,而且正好是五十四滴。
调酒师告诉记者,原酒里加了酒精和水后酒的味道就淡了,口感无法达到消费者的要求,那么想要优化口感,秘密就在于还要再加上各种酸类或者酯类等香精香料。在旁边的一排柜子里,记者果然发现了装着各种香料的瓶子,大概有二三十种。
这位调酒师说,在原酒里添加食用酒精和香精香料的做法,虽然在行业里已经是个公开的秘密,不过一般对外人还是很避讳的。在邛崃市观音塔酒厂,这里的调酒师确实很避讳有外人在场,总是背对着记者勾兑调制,记者在桌子上也没有发现装着香精香料的瓶子。不过乘着调酒师外出的空档,记者在一个抽屉里发现了装着各种香精香料的盒子。调酒师回来后看到,记者已经找到了这个勾兑白酒的秘密,也就不再隐瞒。他告诉记者,每种添加剂的作用都各有不同,己酸乙酯或者乙酸乙酯等酯类香精可以勾兑出不同的酒香味,用来掩饰食用酒精的味道。加了水和酒精的白酒,不仅香味变淡,而且被稀释后也大大影响了感官,而丙三醇是种增稠剂,可以使勾兑后的白酒有挂杯的效果,看起来像是陈酿的老酒。
调查期间记者在四川邛崃、泸州、宜宾等地发现,在原酒中添加食用酒精或者香精香料的酒厂并不止这两家,成都市坤宁酒业有限公司、四川省泸州造酒厂、四川宜宾醉翁酒业有限公司也用这种方法勾兑酒。
按照国家规定,白酒里究竟能不能添加食用酒精或者香精香料这些添加剂呢?答案是,可以。国家认可的白酒生产方法有三种,用纯粮食酿造的叫固态生产法,此外还可以用食用酒精和香精香料勾兑生产或者在原酒里添加酒精和香料生产,这后两种方法叫液态法和固液态法。也就是说勾兑酒是没有问题的,但关键是这勾兑出来的酒是不是真的按勾兑酒来卖。
据了解原酒酒精度数很高,一般在60度以上,为了将度数降低,按照固态法的酿造要求,标准的做法是加水降度数,而后用调味酒来调成独特的酒香风味。整个过程不允许加入任何酒精、香料等添加物。记者刚刚在这些家酒厂看到的勾兑酒的全过程,很明显是违反了固态法酿酒的要求的,可是他们对消费者是不会承认的。
调酒师告诉记者,就算是勾兑酒在出厂时的包装上也不会标明加入了香精香料等添加剂,这已经成为了行业内的潜规则。
记者在北京、成都等地的商场超市观察发现,低价酒中只有一种10块钱一瓶的酒标明添加了酒精和各种香料,而其他大量低价酒原料表中都只有水和各种粮食。看来这些酒到底是粮食酒还是勾兑酒还真说不清,那市场上到底有多少勾兑酒换上了粮食酒的马甲也是一个谜。记者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在一些酒厂附近扎堆围绕许多酒精厂和香料香精厂,他们的产品大都销往这些酒厂。
一方面酒厂购进了大量的酒精、香料,意味着勾兑酒产量巨大,另一方面市场上却很少看到勾兑酒,看来的确有不少勾兑酒在打着粮食酒的招牌售卖。那么酒厂这么做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据一位酒厂的负责人介绍,原酒最低要一万八千元一吨,而酒精加水勾兑后只要三千元一吨,只有原酒价格的六分之一。之所以勾兑酒就是为了降低成本,不过这样挂羊头卖狗肉究竟有没有风险?勾兑酒能不能达到粮食酿造酒的国家检验标准呢?
调酒师不无自信地说用酒精和香精勾兑出来的酒能够达到粮食酿造酒的标准,真的是这样吗?质监部门能够检测出其中的猫腻吗?
国家白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人说,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有关检测标准,检测不出来也就意味着对于白酒的生产方式缺乏有效的监督。那么在勾兑酒过程中使用的那些多达二三十种的添加剂是否有滥用的情况?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的标准?有没有含有其它违规成分?这些疑问似乎都难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而在记者调查香精香料厂时,又发现了一个颇为奇怪的现象。
四川省申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规模较大的专门生产酒用香料的公司,去年这家公司将装香料的塑料桶全部换成了不锈钢桶。
这家公司负责人说,他们从去年开始对装香料的塑料桶进行了塑化剂检测,把塑料桶切成条状,进行浸泡,每泡一段时间都要做数据监测,看到底有没有塑化剂。结果确实检测出一些塑化剂,所以他们全部换成了不锈钢桶。
据了解,塑化剂很容易溶解到含有酸类、酯类的香料中,而据香料厂的负责人介绍,香料的生产本身也有可能产生塑化剂。
原来香料厂不惜花大价钱更换包装桶检测塑化剂,其实是和白酒塑化剂事件直接相关,添加剂中如果溶解了塑化剂,那么就有可能迁移进白酒中。记者调查发现,不仅香料厂开展了对塑化剂的检测,一些酒厂也开始悄悄加强了对添加剂质量的监控。
据了解,在白酒塑化剂事件之后,质监部门也对塑化剂来源进行了一些调查。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公开报道中还没有看到酒类添加剂作为白酒塑化剂来源之一被调查。
目前在一些香精香料厂的专卖店里,记者发现他们还是在用着自己都不敢保证的塑料桶,而在一些酒厂记者更是看到一堆堆空的或者满的装香料的塑料桶。
去年白酒塑化剂超标事件引起轩然大波,白酒行业协会的解释是输酒管和装酒容器有可能让白酒中融入了塑化剂。所以有白酒企业换了管子,换了容器,但现在看这塑化剂可不光是管道和容器的事,凡是往酒里添加的东西都有嫌疑。塑化剂魔影若隐若现,扑朔迷离的白酒塑化剂风波还远没到说停止的时候。白酒里面到底是“粮食精”,还是香精、酒精,应该让人喝个明白,添加剂该如何使用、如何监控,应该有人说得明白,有关部门有责任把好关,让白酒真正变得“清澈透明、气味纯正”。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别管是好酒次酒,为了健康还是少喝为好。
相关图集:漩涡中的白酒业








事实上在熊市中独自走了4年的白酒牛市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塑化剂事件只不过是加速了下跌而已。白酒股集体暴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白酒股投资的兴起始于2003年。在此之前,购买白酒股的机构少之又少。2000年,尽管五粮液上市两年,水井坊上市三年,但当年底,仅有华夏行业和国泰中小盘两只基金购买了ST皇台,机构投资者的目光还没有落到白酒股上。到2011年底,持有贵州茅台、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的基金分别有316只、306只和212只。2003年,这样的数据是30只、32只和1只。当时基金对3只白酒股的持股市值不到1.3亿元,2012年上半年已经超过136亿元。






2003年起,中国经济“两驾马车”投资和消费相继启动,茅台股份的股价在20多元附近开始上涨。当时,茅台的总股本仅 3亿股,总市值只有60亿元。而今天,茅台复权价约为1200元,市值超过2500亿元,8年时间里,茅台成为价值投资者最津津乐道的标杆,而机构投资者 也逐渐蜂拥进入这个市场。






以茅台为例,2001年,购买茅台的机构有16家,2002年下降为零, 2004年飙升至63家,2006年翻一倍到140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弱周期的白酒股更是成为机构的避风港。2008年购买茅台的机构达到 195家,2011年底,这样的机构达到的365家,持股市值高达369.34亿元。






2003年至2012年上半年,贵州茅台股价上涨42倍,泸州老窖上涨19倍,五粮液上涨11倍!2006年至今古井贡酒上涨32倍,金种子酒上涨35倍!仅2012年前8个月,酒鬼酒上涨133%,沱牌舍得上涨113%!一线、二线、三线白酒股轮番上涨,让投资者目眩神迷。






在多数机构眼中,中国人无酒不欢,过去的十多年里,大量的基建投资和房地产开发,带来的是人际交往和三公消费的大幅增加。多位基金经理在报告中提到,白酒股属于消费类资产,在牛短熊长的A股市场,作为消费品的白酒股能够很好地抵御市场的下跌,成为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极好的抱团取暖对象,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助推白酒股估值不断提升。






在这几年熊市中,白酒股可谓是一只奇葩,远远跑赢大盘,独立走出一波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从2008年底以来,贵州茅台涨幅一度达到150%,王粮液涨幅达到200%,妖股酒鬼酒从3.83元一路涨到今年的61.45元,涨幅高达15倍。在这轮长达五年的熊市中,如果没有酿酒、医药板块的行情,这几年股票真的没法看。






从基金、社保、券商集合理财、合格的境外机构 投资者(QFII)等机构的持仓合计来看,其数量增幅惊人。以茅台为例,2001年,购买茅台的机构有16家,2002年下降为零,2004年飙升至63 家,2006年翻一倍到140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弱周期的白酒股更是成为机构的避风港。2008年购买茅台的机构达到195家,2011年底, 这样的机构达到的365家,持股市值高达369.34亿元。同时,重仓白酒股的机构业绩被推高。2012年上半年偏股型基金前三甲的广发聚瑞就持有多只白酒股,洋河股份、金种子酒、沱牌舍得、金种子酒都进入其前十大重仓股之列。






不过,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减速、三公消费限制等一系列因素,风光无限的白酒股开始出现震荡。对白酒股业绩和避险功能的一致预期显然正在分化。从产业链条方面分析,从2011年年底开始,高端白酒已经开始回调。表面看,今年以来五粮液、茅台、洋河创造了历史最好的业绩。但是增长的地基并不牢固。






有分析师称,持续时间长达10年的中国白酒股投资热潮,可能在今年达到顶峰,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白酒股将不复此前的辉煌,而会逐渐沉下去。白酒股,将不再是好的投资标的。






酒鬼酒从一个二线品牌一跃成为风头最劲的A股明星,不过可惜的是,它却被曝出业绩是做出来的。其向经销商大举铺货,制造业绩暴增的假象,而经销商通过买入股票在二级市场大赚。比如有的经销商花1亿元人民币买酒,卖酒很可能只能收回5000万元,但他同时又拿1个亿买股票,在股市上赚了2个亿,一来一去还净 赚5000万元。






因此目前的白酒暴利,已被很多分析人士视作行业的最后疯狂。上市公司可以通过给经销商贷款、可以让经销商提前打款、可以让员工包销自己的酒、可以让直营店囤酒,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合法提前确认收入,可以把风险转嫁到经销商身上。但这些最终会传导到上市公司层面。






在这种预期分化的背景之下,白酒板块已经不是铜墙铁壁。各种偏空的观察、分析,乃至张裕、酒鬼酒遭遇到的这种主动送检的报道方式,也就不那么令人意外和费解。酒鬼酒塑化剂事件成为压跨白酒行业的地震,震跨的同时还有白酒股股价。






酒鬼酒“塑化剂门”危及机构投资者,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募基金,弱市之下基金经理们一直把白酒股作为避风港。根据网易财经的统计,截止三季度末,公募基金共计持有白酒股15.6亿股,市值接近940亿元;近500只基金持有白酒股,约占全部基金总数的一半。基金对泸州老窖的持仓比例已达到24%,在五粮夜、贵州茅台等五只股的持仓也超过15%。有些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有五只是白酒股,占基金净值比例超过20%,






酒鬼酒事件引起白酒股大跌,自11月19日起至12月4日,白酒板块累计下跌16.07%,不过,该板块4日出现放量触底反弹,包括私募泽熙在内的机构把这当作一次买入的机会。又有分析师认为,当白酒类公司估值充分调整到位时,仍具相对投资价值,毕竟横向比较各子行业白酒类业绩仍旧最高。






知名私募投资经理林园更是特意发了一篇博客,称“投资与嘴巴相关的企业,是不会出错的,他们的产品是一次消耗掉的,不存在库存”,“食品安全对龙头企业不构成影响,过一段时间都忘了,该吃的该喝的一切照旧”。






因此,“吃”的行业未必是最危险的行业,事实上整个A股市场都是危险的,在过去的几年中,9成以上的投资者都是亏损累累,如果你不想承受这种风险,你只能彻底退出这个市场,这就是A股的逻辑,这也是A股的悲哀…






游客
登录后才可以回帖,登录 或者 注册
weixin
特茹河之声

每一天,发现生活之美!

微信公众号:portugal_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