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邓丽君(TeresaTeng)诞辰60周年,一场特别展“追梦——永远的邓丽君展”在台北开幕。尽管已经去世近20年了,可我们还是无法忘却邓丽君。听到那甜美轻柔的歌声,内心就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莫名感动。怎么说呢,就像情绪的中枢神经被她天籁之音深深刺激到了。想到这些,无论如何也要去看看这场特别的展览。于是我特意从日本飞到了台北。
展览中一些物品默默讲述着邓丽君生前如何勤奋,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参观后才发现,虽然邓丽君14岁就休学了,但她实际上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据说当被问及“人生中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时,她总是回答“学习”。原来无论在任何领域,能长期取得成功的人都有个共性——事业顺遂无关学历,聪颖第一。
例如外语。一直听说邓丽君似乎是个语言天才,因为她会讲中文普通话、闽南语、粤语、日语、英语、法语、印尼语……每种语言虽掌握的程度不同,但日常会话都能应对自如。实际上,她在游历各国时每到一处都会随身带一本该国语言的字典,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者觉得有用的表达方式时,她都会在小本子上认真记录下来。特别展中陈列着大量邓丽君生前使用过的字典和陈旧泛黄的笔记本,让参观者不禁缅怀她的那份执着、勤勉与努力。
在展览中我还第一次知道,经常辗转于世界各国、奔波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邓丽君,在随身的包里总会放着三本书:《唐诗三百首》、《李清照词选》和《张爱玲小说集》。前两本是作为中华民族子孙必读的基础素养读物,而张爱玲是近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女作家。或许,张爱玲一路走来的传奇人生,与邓丽君的人生也有几许重合之处吧。
在该展览的入口处有这样一段介绍文字,对邓丽君的历史定位做出了如下总结。看过之后我也恍然有种“原来如此,确实如此”的感觉。
“她是一位在台湾、香港、日本、东南亚、美国、欧洲都留下了深刻足迹的世所罕见的歌手”
正如这句话所描述的那样,邓丽君独特之处在于,她在所活跃的各个舞台:台湾、中国大陆、日本、香港,被人们喜爱的方式都各不相同。
在她生长的故乡台湾,邓丽君身上带有浓厚的“爱国歌手”气质。邓丽君与军队有颇深的渊源,甚至被台湾誉为“永远的军中情人”。
生于1946年的邓丽君本名叫邓丽筠。“筠”字发音“yun”,但这个字因为不常用所以多被误读为“jun”(音同“君”),后来她就索性一直用“邓丽君”做艺名。这也是坐落于台湾新北市一座小山上的邓丽君墓被称作“筠园”的原因。
邓丽君的父亲是一名军人,是黄埔军校第14期毕业生。这所士官养成军校由孙文于1924年创立。邓父与蒋介石一起来到台湾后,邓丽君就在台湾南部屏东农村的一处军人宿舍中长大。邓丽君有3个哥哥和一个弟弟,而其中2个哥哥后来都从军了。据说无论邓丽君工作有多忙,对于下部队慰问演出的请求她都会尽量满足。1981年赴金门慰问驻守官兵的邓丽君,向一名士兵献上香吻。特别展中陈列出这张她亲吻士兵脸颊的照片,而当年被邓丽君亲吻的少尉也出现在展览现场,一时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因为与军队关系密切所以也有传言说邓丽君是国民党的特务,但现在这种可能性基本上可以排除了。确实她被当局利用进行反共宣传是不争的事实,而她本人受家庭影响也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人。同时,在当时那种政治环境下,作为歌手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发展或多或少都会与政治有所瓜葛。
与此同时,邓丽君在日本也非常有名,曾获得日本唱片大赏新人奖并三次夺得日本有线大赏,在日本歌坛十分活跃。然而,这位经常被卷入争议漩涡的女主人公在日本也颇具悲情色彩。我想起了1979年的“假护照风波”。当年邓丽君使用印度尼西亚政府颁发的护照进入日本,在成田机场被发现后一度遭到拘留,后来被驱逐出境。此事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邓丽君不得不暂时停止在日本的演艺活动。因此她给日本人留下了“悲情女主角”的强烈印象。而她在泰国清迈以42岁的英年溘然长辞之时,日本媒体上也流传着种种“阴谋论”和“被害说”,一时间甚嚣尘上。
在中国大陆,邓丽君曾是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一个符号。从台湾向大陆播放的广播里传出了邓丽君的歌声,这令听惯了革命歌曲的大陆民众心灵为之一震。尽管她的歌曲被称作“靡靡之音”,成为当局取缔的对象。但很多人还是深夜里抱着收音机偷偷收听她的歌,当时甚至盛传“白天听邓小平,晚上听邓丽君”、“中国被两邓支配着”等说法。如今,中年以上的中国人中,对台湾人或日本人崇拜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邓丽君的影响。当年他们如饥似渴地追捧邓丽君,通过她柔美的歌声对自由世界的氛围有了强烈的体验。从“影响力”这个意义上来看,邓丽君留下最深刻烙印的,或许是她一次都未曾涉足的中国。
在如今这个娱乐跨国界的全球化时代,日本歌曲在亚洲各国传唱,亚洲的歌曲在日本受追捧已经是家常便饭。然而,邓丽君却是在既无互联网也无Youtube的30年前,确立了跨国艺术家的地位。
邓丽君这一最强的文化元素至今仍未褪色,在充斥着矛盾和对立的亚洲,邓丽君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能令各国民众都静下心来一致寄托哀思的“亚洲共同文化遗产”。然而,在日本、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邓丽君以一种微妙的差异留下了不同印记,所以各国人之间仅是相互诉说邓丽君,或许就能成为非常好的文化交流。只要不断分享关于邓丽君的深刻“记忆”,向下一代人也继续传递这份共同记忆,那今后即使过了10年、20年乃至半个世纪,邓丽君的光辉也不会随风而去吧。
(原题:“亚洲共同的文化遗产”邓丽君留下陶醉10亿人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