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方通过热成像技术确定嫌犯躲在船里,图中圆圈内的白色物体便是嫌犯。热成像技术,也就是红外线辐射成像技术。根据自然界物体成像的光学理论,凡能够被光线所捕获的物体,都可生成背景物体感光成像状态。
综合新华社电 美国波士顿马拉松赛爆炸案嫌疑人的追查和搜捕已经结束,而相关的调查和审问才刚开始。
弟弟伤情严重但稳定
美国法律分析师20日说,相关机构可能会加速司法程序以期迅速启动对被捕嫌疑人焦哈尔·察尔纳耶夫的司法审理。同时,相关机构正考虑授权联邦调查局探员等调查人员以特殊方式问询嫌疑人。马萨诸塞州州长德瓦尔·帕特里克告诉记者,焦哈尔“伤情严重但稳定”,“暂时还无法讲话”。焦哈尔被捕时身负重伤,被送往波士顿一所医疗中心接受治疗。目前联邦检察官正在戒备森严的医疗中心守候。
目前,由多个安全机构专门审问恐怖嫌疑人的专家人员所组成的“审问小组”,正在该医疗中心等待盘问焦哈尔。另外,如果此案由联邦法院受理,焦哈尔可能面临死刑判决。
美国联邦调查局确认,焦哈尔有美国国籍。
哥哥曾屡遭FBI约谈
这是自2001年“9·11”事件以来美国遭受的最严重恐怖袭击事件,但目前原因不明。据美国媒体报道,察尔纳耶夫兄弟是来自恐怖活动猖獗的俄罗斯车臣地区的移民,因此很可能受激进伊斯兰圣战组织影响或指使,而制造了波士顿爆炸案。美联邦调查局承认,俄罗斯政府曾于2011年要求美方对塔梅尔兰进行调查,因为他涉嫌与激进伊斯兰极端组织有关,但美联邦调查局在与他进行数次谈话后并没有发现任何疑点。去年,塔梅尔兰曾在俄罗斯车臣和达吉斯坦地区停留6个月,他是否在此行中加入恐怖组织或接受训练,正成为美方调查的重点。
■细节
为逃生弟弟开车碾过哥哥 热成像警方精确锁定嫌犯
焦哈尔的落网有赖于当地居民的爆料,当时这位居民在自己院子里停放的船只附近发现血迹,随即报警。但是由于嫌疑人手持武器,还可能有爆炸装置,贸然派员接近搜查风险很大。警方说,当时出动了“黑鹰”直升机,直升机通过热成像仪器发现藏身艇内的疑犯,抓捕过程中发生交火。
此外,19日凌晨1时20分左右,波士顿“贝斯以色列迪康尼斯医疗中心”住进了一位重伤病患。“当时,大家都在讨论到底是什么人被送进医院了”,谜底很快揭开,这位不省人事、伤痕累累的病人就是波士顿爆炸案和麻省理工学院枪击案嫌犯之一塔梅尔兰·察尔纳耶夫。
目击者称,18日晚,塔梅尔兰在沃特敦镇与警方交火时身受重伤,“当时,另一名嫌犯焦哈尔看见他的哥哥中枪倒地了,不仅没有上去搀扶,反而立即跳上车打算逃跑。没过几秒钟,车子启动了,焦哈尔开车向西疾驰而去,途中还轧过了躺在地上的塔梅尔兰”。值班医生戴维·舍恩菲尔德表示,目击者的描述应该属实。 “塔梅尔兰身上有多处枪伤。此外,从他的胸腔至背部有一道巨大的开放性伤口,而在开放性伤口的右下方,还有一处很深的伤口,这些可能是遭重物碾压造成的。”
■反思
外来者渴望立足 社会给机会了吗
华盛顿的樱花,今年盛开时间较往年稍晚,凋零却提前了数日,这让人不期。但更让人惊诧的是,在15日之后的几天里,美国接二连三遭遇厄运,堪称黑色之周。
恐袭+投毒+爆炸
15日,波士顿发生连环爆炸,夺去3人生命,造成170余人受伤;16日,华盛顿警方截获分别投寄给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和国会参议员罗杰·威克的含有致命物质的信件;17日,得克萨斯州一个化肥厂发生爆炸,造成至少14人丧生,200余人受伤,60余人下落不明。
美国安全情报部门决定将波士顿爆炸案按照“恐怖主义”性质处理,但是不愿将“致命信件”事件和化肥厂爆炸事件与之相关联。尽管如此,3起事件接踵发生,难免让人有“昔日重现”或“山雨欲来”之感。
涉嫌向白宫和国会投寄致命信件的保罗·柯蒂斯已于17日被拘捕并接受调查。化肥厂爆炸事件尚无迹象显示有恐怖袭击的蛛丝马迹,警方也倾向于将其定性为安全生产事故。
失望→沮丧→仇恨
美有关部门调查后锁定波士顿爆炸案嫌疑人——塔梅尔兰·察尔纳耶夫和他的弟弟焦哈尔,并展开全城大追捕。18日,塔梅尔兰在波士顿水镇附近同警方交火时被打死,重伤在身的焦哈尔19日被捕归案。
在亲友和邻居眼中,多年前怀着“美国梦”移民美国的察尔纳耶夫兄弟既非问题青年,更不是恐怖分子。按照他们叔叔鲁斯兰的说法,兄弟俩努力在美国立足,然而现实令他们失望、沮丧乃至最终演变成仇恨。
奥巴马在焦哈尔被捕后表示,虽然嫌疑人归案,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答,其中包括:为什么在这里长大、学习以及作为我们社区、我们国家一分子的年轻人,竟然诉诸如此暴力?
不论对这个国家的决策者还是普通民众而言,这都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基于某种“优越感”的傲慢与偏见,是否既在长期影响着美国对外行为方式,也在改变着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生态?
17日,奥巴马和民主党人致力推动的控枪运动在国会遭受重挫。眼见自己倾注大量精力的控枪法案被“少数参议员”与利益集团联手扼杀,奥巴马难掩胸中悲愤:“这是耻辱的一天!”
枪支泛滥,固然是恶性暴力事件迭发的原因,但文化反思可能更加重要,有助于从根本上减少暴力频现的温床。黑色一周,或许能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 (新华社)